新聞

2025年10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神召會康樂中學 - 2025年10月
全方位教育體系 成為人生策劃師
作為一所秉持基督教教育理念的學校,神召會康樂中學始終相信每位學生都具備獨特的特質,這些特質在優良的教育引導下都能轉化為閃亮的優點。學校堅守基督教教育的核心價值,始終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,讓教師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優質陪伴者與引導者。蔡康年校長相信,在這樣的教育理念與實踐下,每位學生都能充分發掘自身的興趣與能力,學會規劃人生、勇於面對挑戰,最終成為兼具知識、能力與品格的優秀人才,在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閃耀光芒。
年度主題的延續與升級 從學習主角到人生策劃師
教育需在明確的航向中不斷調整船帆。去年,學校確立了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」這一核心主題,旨在打破傳統知識灌輸的模式,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的本質不僅是接收知識,更是主動擁有知識的過程。新學年,學校將主題升級為「讓學生成為人生的策劃師」,將關注視角從單一的學習領域延伸至更廣闊的人生維度。學校的生涯規劃組聯合全體教師,形成了全方位的指導體系,幫助學生在探索中實現能力與興趣的統一。
為幫助學生實現這一目標,教師在其中承擔着三重核心角色。首先是「規劃陪伴者」,尤其面對低年級學生天馬行空的想法,教師會耐心引導他們梳理思路,將「幻想」轉化為具有可行性的夢想雛形。其次是「裝備指導者」,夢想的實現離不開扎實的積累,不僅包括專業知識與技能,更涵蓋三項核心元素:學習能力、社交能力、品格修養。最後是「成長同行者」,學生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難免遭遇挫折,教師的支持與鼓勵,如同黑暗中的燈光,能幫助他們堅定信念、戰勝困難,最終實現自我價值。
貫徹自主學習 滲透教學全場景
年度主題是教育實踐的「階段性目標」,三年核心關注事項則構成了支撐學生全面發展的「立體化框架」,涵蓋自主學習、精神健康與國民身份認同三大維度。自主學習是三年規劃的首要任務,也是實現「人生策劃師」目標的基礎。
蔡校長表示:「在教師培養上,傳統『知識灌輸者』的角色已無法適應現代教育需求。為此,學校制定了系統的培訓方案,包括邀請專家指導、組織外出考察等。2024年,我與其中一位副校長專程前往台灣參觀自主學習展,借鑒當地先進經驗;同時,我們邀請何世敏博士擔任教育顧問,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與實踐參考。此外,我們還在多個學科開展自主學習課堂研究,鼓勵教師在實踐中探索適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模式。」
與此同時,學校推行「自攜裝置」政策,鼓勵學生攜帶iPad進入課堂,讓數字化學習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。此外,學校打造了獨具特色的「STREAM Space」,將圖書館與科技實驗空間有機融合。蔡校長指出:「不同於常見的STEM概念,我校的『STREAM』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兩重拓展:一是加入Art(藝術);二是賦予『R』雙重含義,分別為Reading(閱讀)與Religion(宗教)。目前,STREAM Space已大幅增加電子書儲藏量,涵蓋中、英文等多種語言,方便學生隨時查閱資料,促進自主學習。」
沉浸英語學習生態 提升語言應用能力
英語作為重要的國際交流工具,是學生未來發展的核心技能之一。學校通過課堂教學、課外活動、跨學科融合等多種途徑,打造沉浸式學習生態。
在課堂教學方面,學校實行差異化教學策略。對於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,在初中階段開設專門的英語班,且數學等學科會採用英語授課,進一步提升其語言應用能力;對於基礎一般的學生,則運用中文輔助教學,確保他們能跟上學習節奏。針對公開考試,學校更是配備優質師資,由曾經在公開試中獲得五星及以上成績的教師擔任輔導員,他們既熟悉考試要求,又能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難點,幫助學生更高效地備考。
課外活動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延伸。其中,「English Friday」已成為學校的特色活動。每個星期五的午餐時間,學校都會組織各類英語活動,例如英語電影欣賞、趣味遊戲、詞彙競賽、Bingo猜謎等,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練習英語。此外,學校還設有英語學會,成員負責編輯校內英文報紙「Hebron Times」與「Hebron Anthology」文集——收錄60篇學生的英文作品與繪畫作品,既展現了學生的英文寫作能力,也體現了他們的藝術才華。
跨學科融合與國際交流則進一步拓寬了英語學習的邊界。學校鼓勵英語與藝術、科學等學科結合,比如在STREAM Space的活動中,要求學生用英語記錄實驗過程、闡述創意構想。同時,學校積極組織國際交流活動,帶領學生前往意大利等國家,與當地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交流學習。跨文化交流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,更培養了他們的國際視野。
人工智能應用教學 深化知識理解、高效學習
AI是未來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,學校積極探索其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。以中文科為例,學校針對《岳陽樓記》等古文學習,利用AI技術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可視化圖像。對於學生而言,傳統的古文學習多依賴文字想像,而AI生成的圖畫不僅能直觀呈現文中描繪的不同天氣、場景,更能通過學生對圖像的創作與解讀,檢驗他們對文本的理解程度。這種教學方式極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,因為每個人的創作重點都各不相同,恰好體現了個體理解的差異性。除AI外,學校還引入VR、AR等技術,通過沉浸式體驗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,讓學習變得更生動、更高效。
「預防為主、關懷為基、同行為輔」 全方位支持網絡
隨着社會節奏加快,培養學生正面、積極、樂觀的人生態度,成為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。學校的精神健康教育緊密結合兩大體系:一是十二種首要的價值觀和態度,二是基督教教育強調的九種屬性,讓學生在畢業時不僅具備知識與能力,更擁有健全的人格與堅韌的內心。為實現這一目標,學校構建了「預防為主、關懷為基、同行為輔」的支持網絡。
「預防為主」通過課堂教學、主題講座等多種形式,引導學生建立正面的思維模式。從基督教信仰角度來看,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可能蘊含着成長的契機,這種視角幫助學生以更平和的心態面對困難。同時,學校會邀請積極陽光的校外人士分享經歷,用真實案例激勵學生,讓他們明白抗壓力並非天生具備,而是可以通過後天培養逐步建立。
「關懷為基」是教師角色的重要延伸。學校建立了定期家校溝通機制,要求教師每年至少四次與全班學生家長聯繫,並做好詳細記錄。溝通的重點不僅是指出問題,更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微小進步,經由教師傳達給家長後,往往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鼓勵。
「同行為輔」強調集體力量的作用。除了教師的關心,同學之間的相互支持同樣重要。學校鼓勵學生組成互助小組,在學習與生活中彼此陪伴、共同成長。當一個班級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時,個體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,養成樂觀面對挑戰的態度。此外,社工也會全程參與學生心理健康工作,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專業輔導,形成「教師關懷 +同學互助 + 專業輔導」的全方位保障。
國民身份認同 建立家國情懷
國民身份認同的培養不是空洞的理論灌輸,而是要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國家的發展與文化的魅力。學校設計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,包括實地考察、主題教育,引導學生建立對國家、對家鄉的深厚情感。
近兩年,學校先後組織學生走訪「絲綢之路」沿線地區,前往敦煌參觀莫高窟,登臨鳴沙山,親身感受西北大地的壯麗景色與文化。這次旅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,更讓他們在對比中重新認識香港的優勢,例如完善的公共設施與多元美食文化。
校內主題教育則注重日常滲透。學校會結合傳統節日、國家重要事件等,開展專題講座、知識競賽等活動,幫助學生有系統地了解國家的歷史、文化與現代發展成就。這些活動與校外考察相互呼應,讓學生不僅「見其形」,更「知其理」,逐步建立起對國家的認同與熱愛。
激發學習興趣 建立正確價值觀
在信息時代,知識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,但如何激發學習興趣、如何分辨知識真假、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這些都成為教育的關鍵命題,而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。
蔡校長用「臭豆腐」的比喻來闡述教師的新角色:教師不應只教學生如何「製作臭豆腐」(即傳授具體知識),這些知識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獲得;更重要的是讓學生「覺得臭豆腐好吃」(即激發學習興趣),並教會他們「分辨哪塊臭豆腐更好吃」(即培養鑑賞與評判能力)。
這一過程分為三步:首先是引起興趣,教師通過自身的熱情與創意的教學方式,讓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好奇;其次是指導方法,幫助學生掌握獲取與處理知識的技巧;最後是培養鑑賞力,引導學生學會評價與反思,形成自己的判斷。這種角色轉型,要求教師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放在興趣激發與能力培養上,而這正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所在。
重視素質發展 形成良好品格
除了學術能力與語言技能,學校同樣重視學生的素質發展與品格培育。學校專門成立服務隊,組織學生開展社區服務,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與區內長者的互動活動,例如幫助他們記錄家庭歷史、書寫家書等;節日時還會組織文藝表演,讓長者感受到關懷,讓學生學會關心他人、尊重長輩,在交流中培養耐心與同理心,促進良好品格的形成。
此外,學校還設有「薪火燃傳」等學生關愛互助項目,由高年級學長帶領低年級學弟妹適應校園生活、解答學習疑問,在傳遞知識與經驗的同時,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與領導力;另外亦邀請校友教師,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傳授價值觀,讓品格培育更具感染力與說服力。
貫徹立德樹人 培養自律能力
在價值引導方面,基督教教育的理念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。學校強調品格優先於能力,認為優良的品格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石。無論是STREAM Space中融入的「Religion」元素,還是精神健康教育中強調的感恩與包容,亦或是志願服務中培育的同理心,都體現了「教書育人」的根本目標——不僅要讓學生成為有能力的人,更要成為有品德、有擔當的好人。
同時,學校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與自律能力。以學生攜帶手機為例,學校不強制要求學生將手機存放於儲物櫃,而是允許他們帶在身邊但必須關機。蔡校長認為,這種規定看似放鬆了約束,實際上是對學生自律能力的考驗與培養——讓學生學會在擁有選擇權的情況下自我約束,這種內在的自律比外在的強制更具教育意義。